以往的政府把制度创新只局限于机构和人员的裁减,缺少其他配套制度的保障,以至于出现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现象,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 依据当下的国情,最紧迫要做的,是如何把政府职能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社会能解决的事尽量交给社会去做,提高政府的工作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组部副部长王秦丰日前表示,政府机构改革还需理顺政府之间的关系。首先,应该理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两者之间事权、财权等关系;其次,就是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不少在党政机关工作的人员也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办事不方便,每一项工作都牵涉好多部门,办起事情来环节多、公章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进行了6次政府机构改革,这一次是第7次。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精兵简政”,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部门设置中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的。事实上,中国官员规模核心问题不是“绝对数量过大”,而是结构不合理,“官多兵少”,也即通常所说的领导职数过多、副职过多问题。从历次政府机构改革来看,副职的职数虽也大都有了一定的压缩,但“一正多副”仍是常例。本来人数不多的机构,因为副职领导占据多数,普通办事人员的编制便受到限制,正常工作难以开展的情况下,“借调”便成了必需。下级部门的工作人员被借调到上级,来回循环往复,编制外人员成了尾大不掉的财政包袱。 英国著名学者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为《官场病》的书,该书深刻地揭示了行政权力扩张引发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官场传染病”。帕金森对于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作了非常精彩的阐述,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聘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可以走了。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减轻了他的负担。由此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话说回来,政府机关里“庙多菩萨多”,主要是因为要管的事多,历来都是“香火旺”。笔者以为,要想根本上“拆庙搬菩萨”,就非得建立起新型的政企关系,把那些政府不该管,也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交给企业去管,断了庙里的“香火”才行。按常规理解,精简机构和人员,减少财政供养人口,减少管理层次,压缩政府规模,实现以减人促减事、以减事促减人的良性循环。然而,以往的政府把制度创新只局限于机构和人员的裁减,缺少其他配套制度的保障,以至于出现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现象,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 实践证明,责任政府在履行其职能,对社会进行组织、管理和干预的过程中,能够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并且在执行过程中避免浪费行政经费、人浮于事、政出多门的现象,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推动社会生活的全面发展。笔者以为,实行机构改革,我们必须致力于责任政府的构建,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规范权力的运行。依据当下的国情,最紧迫要做的,是如何把政府职能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社会能解决的事尽量交给社会去做,提高政府的工作质量。这就牵涉到如何改进管理方式,推进制度创新,积极探索降低行政成本的有效途径,由“划桨者”转变为“掌舵者”,以建立“小政府、大社会”。(郭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