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南平市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网站!http://www.www.lymhs.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位置:bet365取款 >> 政策法规 >> 地方政策 >> 浏览文章
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平市数字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11日  点击:次  信息来源:南平市人民政府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武夷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大中专院校:

  《南平市数字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1月27日

 

 

 

南平市数字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2017—2025年)

目录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2

(一)发展基础 2

(二)发展条件与优势 3

(三)面临问题和挑战 5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基本原则 8

(三)发展目标 9

三、发展重点 10

(一)特色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 10

(二)积极发展数字信息产业新业态 15

(三)提升发展优势电子信息制造业 17

四、重大工程 20

(一)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20

(二)产业载体打造工程 22

(三)龙头企业促进工程 23

(四)创新能力培育工程 23

(五)数字政府增效工程 24

(六)数字民生升级工程 25

(七)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28

五、保障措施 28

(一)加强组织领导 28

(二)提升营商环境 29

(三)优化财税政策 30

(四)集聚智力资源 31

(五)拓展合作空间 33

前   言

 

数字信息产业是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数字化信息为主导要素,向用户提供信息技术产品与信息服务的产业形态,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数字信息产业,对培育发展新兴业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趋势的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正澎湃发生,给经济社会各领域创新发展带来广泛而深入的改变,逐渐形成数字信息产业这一具有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爆发力和快速成长性的产业形态。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都高度重视数字信息产业的战略意义,大力倡导和支持其发展。我国和福建省已先后发布多份政策文件,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推动数字信息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数字信息产业,是南平市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全力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选择,对南平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激活发展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规划旨在为南平市数字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指导。规划期为2017年至2025年。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1. 数字信息产业初现雏形

近年来,南平市数字信息产业保持稳步增长。2016年,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48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8亿元。产业创新能力快速增强,电子信息制造企业已建立1个国家级、3个省级、3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三金电子等37家企业入选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延平、建阳、顺昌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集聚和延平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初步形成;武夷智谷·软件园建设快速推进,已吸引浪潮集团、南威软件、东华软件、航天科技、千方科技、恒峰信息等企业入驻;南平市物联网产业促进会宣布成立,物联网产业园正抓紧筹建。

2. 信息技术应用持续深入

数字信息技术在工业、商贸、民生、政务等方面推广应用,促进了各行业领域的创新升级。2015年,全市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0.7、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达到70。精细化工、机械、生物医药、电子等主要行业的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显著提高。截至2016年,全市列入省级两化融合重点项目115项。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企业数量达1283家,已建立大武夷智慧平台、“南平e购”微信商城、“513购”等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交易达到323亿元;电子商务园区、县级运营中心、镇服务站、村服务店分别达到11个、10个、54个、508个,网店达11877个。智慧政务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智慧化水平,电子健康档案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学籍信息化管理及网络图书馆、远程教育等功能。

3. 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南平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智慧数据承载网建设加速,关键网络能力提升明显,出口带宽能力加快扩大,全市出口光缆路由已达11条,出口带宽总容量达到6T。网络城市建设目标全面实现,高速光宽带网络已覆盖所有城区、商业楼宇、景区、乡镇所在地和主要行政村,城区用户宽带接入能力达100Mbps,乡镇用户宽带接入能力达20Mbps以上。4G通信网络建设取得实效,全市主要区域实现4G网络广覆盖。有线电视NGB改造及数字电视整转全面实施,全市双向数据业务覆盖率达90%,城区及各县市城区实现100%双向业务开通能力,全市数字电视用户数达65万户。

(二)发展条件与优势

1. 布局条件:新城新区建设提速,产城融合空间大

通过调整行政区划和建阳撤市建区,中心城区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武夷新区全面加快建设,各类发展要素加快集聚;延平新城产业启动区平台建设步伐加快;邵武、光泽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扎实推进。产业园区和城市功能配套建设加快统筹推进,创新城市空间规划与空间资源供给,产业发展布局不断优化,有利于探索规划数字信息产业发展新方式,实现“产城互动、融合发展”,培育产业集聚新格局。

2. 产业条件:特色产业发展加快,行业应用需求旺

“十二五”期间,南平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和“5+3”等二、三次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千亿五百亿产值行动计划加速实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700亿元。以旅游为主的服务业加快发展,2016年新增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7家。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6家。南平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及现代绿色农业、旅游、健康养生、生物制品、先进制造、文化创意等重要产业发展规划陆续出台,持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产业发展和企业提质增效需求旺盛,为南平市数字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丰沃的行业应用土壤。

3. 交通条件:交通体系日益完善,开放合作能力足

南平市建成、在建和列入国家中长期路网规划的铁路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建成、在建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000多公里,铁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全省首位,国道、省道和农村公路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武夷山机场改扩建工程竣工,武夷山新机场选址正式获批。闽江航道(南平段)整治工程列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水路、陆路、空路和铁路组成的“四位一体”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即将形成,与其他城市及外省市的时空距离进一步缩短,带动区域间资本、技术、人力、信息等要素的交叉辐射和优化配置,有助于扩大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对南平市的影响,为南平紧跟市场需求、加强数字信息产业发展和跨区域合作奠定重要基础。

4. 生态优势:山清水秀生态优美,招商引智基础佳

南平是闽江的源头,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生态县4个、省级生态县5个,森林覆盖率达77.3%,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低碳城市试点、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试点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全省前列。武夷山市成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9个县(市)均通过省级生态县验收,4个县(市)通过国家级生态县技术评估。优越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南平市吸引产业投资和人才聚集,也为南平市发展面向智慧旅游、电子商务、智慧健康养老、现代绿色农业等行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提供了施展空间。

5. 后发优势:产业创新变革加速,特色发展机遇好

国内外经济发展正加速向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导要素的经济活动转变,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涌现和发展,使数字信息产业领域的产品形态、服务形态和信息网络技术应用模式等发生重大变革,带来难得的后发赶超机遇。南平市应准确把握数字信息产业新趋势,加快布局新兴领域和高附加值领域,加快探索高技术含量、生态化、特色化的数字信息产业发展道路,进而助力南平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三)面临问题和挑战

1. 产业链不完善,不利于产业做大做强

南平市数字信息产业起步较晚,整体规模偏小,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发挥不明显,产业链环节发展相对孤立零散。一方面,南平市电子信息制造业集中于碱性电池、电缆、金属结构件加工、LED显示屏清洗切割等细分领域,产业链本地化配套比例较低,对下游整机产业衔接、支撑不足,导致企业产值相对稳定但上升空间不大。另一方面,南平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集中于服务外包和系统运维等环节,软件生产和方案设计类企业严重缺失,导致发展层级不高,无法满足本地数字信息技术应用市场的巨大需求。

2. 载体建设滞后,不利于产业优势形成

与珠三角地区及福州、厦门等地各具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区相比,南平市数字信息产业园区建设相对滞后,尚未形成集聚发展。现有产业园区发展重点和招商方向聚焦不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联系与协作机制有待增强,专业化分工格局尚未形成。园区内基础设施和环境配套建设亟待进一步完善,具备行业影响力和产业链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数量偏少,产业生态集聚效应难以形成。

3. 智力资源短缺,不利于创新能力提高

人才培养方面,南平高校院所数量少,数字信息产业相关专业短缺,人才供给能力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本地高校电子信息等专业的毕业生偏向选择外地就业,导致人才外流严重,严重制约了本地企业研发和产业化能力的提升。智力资源吸引方面,创业创新环境尚待优化,对研发型企业、企业研发机构、创业创新团队的吸引力不强,引进的领军型、创业型团队和人才难以在本地扎根,面临人才二次流失的风险。随着周边数字信息产业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生活配套更加成熟完善,南平市数字信息产业在培育人才和引进智力资源方面的困难可能进一步加大。

4. 周边虹吸效应,不利于资源吸引集聚

南平周边的福州、厦门等福建省内地市目前均将发展数字信息产业作为工作重心,在税收、土地使用、资金信贷、人才激励、产城配套等方面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已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优势集聚和区域产业品牌效应,对南平市招商、引资、引智带来巨大挑战。南平市在产业环境建设方面力度不足,对产业要素资源汇聚的吸引力不强,导致项目引进竞争力弱,引进企业根植性不强,自身资源在周边强势地区的虹吸效应下面临不断流失的风险。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高举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紧抓全球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深入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充分发挥南平市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积极对接先进地区数字信息产业创新溢出和产业转移需求,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增强资源集聚能力,构建完善数字信息产业链条,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将南平市打造成为沿海地区数字信息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我国知名的生态型数字信息产业创新基地,将数字信息产业打造成为南平市增强经济动能的新引擎、服务社会民生的新途径、促进创业创新的新手段,推动南平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

创新发展。主动适应数字信息产业创新发展新态势、新趋势,加快发展新产业、掌握新技术、构筑新平台、催生新业态、应用新模式,加快形成持续创新的系统能力,培育产业和经济增长新动力。

开放发展。主动融入全球数字信息产业发展大潮,积极对接省内外产业发展先进地区,加速吸引集聚数据、企业、资金、人才、技术等产业资源,加快跨越产业进入门槛、推动产业集群培育,打造互补共赢、共同发展的开放发展格局。

特色发展。瞄准特色软件产品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领域,结合本地发展需求,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带动数字信息产业链构建和产业生态体系打造。营造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形成政产学研用统筹推进的机制,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协同发展合力。

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数字信息产业发展与地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增长点培育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升级改造作用,增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竞争力,形成良性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构建起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数字信息产业体系,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具有数字经济时代鲜明特征的数字信息产业创新发展道路。

产业规模目标。数字信息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超过300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超过50亿元,其中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大数据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

集聚发展目标。培育和引进20家以上数字信息龙头骨干企业,培育100家以上数字信息领域创新创业企业,培育形成若干专项冠军企业。数字信息产业链初步完善,打造形成以延平区和武夷新区为两极的数字信息产业带。

应用能力目标。推动信息网络技术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应用,提升行业应用水平,提高政务和公共服务领域服务力度。全市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0.88、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达到75。

创新发展目标。培育和引进30名以上数字信息产业高端人才,吸引10个高层次创业团队。数字信息产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逐步健全。

到2025年,数字信息产业发展和应用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超过600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超过100亿元,对南平市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内中小城市数字信息产业发展示范区。

三、发展重点

(一)特色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

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态势,积极引进浪潮集团、南威软件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服务业务。围绕“互联网+”发展需要,大力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和面向南平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的信息技术服务业务,形成特色突出、融合紧密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格局。通过引进和培育本地软件服务企业,推动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将软件和信息服务部门剥离培育成专业企业,结合南平本地行业特色和需求,大力发展特色行业软件和解决方案。

1. 加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服务

发展云计算服务。加快武夷智谷云中心建设,引进浪潮集团等国内云计算龙头企业,务实推进先进、绿色、高效数据中心和云计算平台建设,吸引和培育一批云计算服务企业,面向政务、民生、行业等领域信息技术应用需求提供云计算服务。发展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提供存储资源、处理资源、网络资源等的租用服务和数据存储、容灾备份、应用承载等应用服务。引进专业软件即服务(SaaS)提供商,支持本地软件企业、创新创业团队向云计算转型和布局,结合行业企业发展和百姓生活需要,丰富SaaS服务种类。依托南平(政务)云计算中心,推进全市电子政务业务系统的统筹建设和集约化应用,推动公共信用、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电子证照、人口、企业法人等数据汇聚。

发展大数据采集与分析挖掘服务。培育发展专业化数据采集服务,支持专业数据采集服务企业与政府部门、用户企业合作,参与或共建数据采集体系,加强数据资源建设。引进汇聚一批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服务企业,以大数据应用为中心,加强数据挖掘分析、商业智能、多媒体加工、数据可视化等技术产品创新。大力推进大数据与先进制造、现代农业、智慧旅游、健康医疗、文化创意等领域的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大数据在电子政务、民生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信用体系、企业服务等方面的试点示范。依托南平政务大数据中心,搭建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加强对政务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民生服务能力。

发展场景化物联网应用服务。打造物联网创新服务平台,集聚比硕科技等物联网行业促进会会员企业资源,重点推动窄带物联网(NB-IoT)在智能计量、停车管理、环保监测等公共服务领域及智能家居、儿童及老人照看、消费电子等个人生活领域的应用,助力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信息消费发展。探索物理网技术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相结合的应用场景,利用NB-IoT技术实现对生产制造过程的监控和控制。推进物理网在智慧农业、先进制造、智慧医疗健康、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慧楼宇等行业领域及共享经济、社区经济新业态中的应用,形成可推广的本地化服务方案。

2. 创新发展数字文化服务

数字文创服务。结合闽北特色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加快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资源数字化。打造数字文创内容创作基地,建立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工业设计、广告策划、游戏动漫、网络社交、网络直播等数字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吸引和培育一批数字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的企业和品牌。加强数字文创信息库建设,搭建数字内容素材库、共性技术库、产业资讯库,以及人才、专家及企业数据库。加强对内容产业数字化路径的研究和管理,推动发展在线视频、虚拟社区、微博等新型互动网站,拓展数字内容传播渠道,推动新型数字文创业态发展。

虚拟现实内容。打造虚拟现实产业园和企业孵化器,重点依托三朵云、思凯传媒等企业,发展虚拟现实影视、直播等内容,加大现有数字内容向虚拟现实产品移植,提升虚拟现实内容体验。与南平生态资源、旅游文化资源结合,开发系列化、交互式虚拟现实内容产品。发展面向医疗、教育、工业制造、商业等领域的虚拟现实应用和内容开发,形成系统集成开发与推广能力。

数字出版服务。顺应数字出版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发展趋势,加大数字影音、数字图书、数字媒体、数字教育等产品的制作与开发力度,形成覆盖个人计算机、电视和移动终端的内容服务链,带动信息消费。建设集翻译、引进、出版、分发、版权维护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平台,提高内容供给、传播和服务能力。

3. 聚焦发展特色软件产品

现代绿色农业特色软件。面向现代绿色农业现代化、精准化、绿色化发展需要,重点发展测土配方施肥系统、农产品网上展示系统、农产品生产过程追溯系统、农资产品调度供给系统、市场行情分析系统等软件产品,推动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水平。

旅游行业特色软件。面向旅游业智慧化、集约化发展需要,重点发展旅游信息查询与销售系统、导游导览系统、虚拟场景旅游系统、旅游信息分析系统、智慧景区管理系统及旅游APP等软件产品,推动提升旅游业服务集成化、营销精准化、运行数据化、管理智能化水平。

制造业特色软件。面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需要,重点发展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产品数据管理(PDM)、制造执行管理系统(MES)、供应链管理(SCM)、过程自动化等应用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推动提升制造产业的个性化、柔性化、高效化水平。

健康养老产业特色软件。面向健康养老产业升级发展和普惠发展需要,重点发展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健康状态自动分析与决策辅助系统、健康养老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健康养老机构信息化管理系统、互联网健康咨询应用软件(APP)等软件产品,推动提升健康养老产业便捷化、多样化水平。

4. 积极培育面向行业的信息技术服务

面向智慧旅游的信息技术服务。面向大武夷旅游发展需要,建立和依托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打造旅游信息资源库,开发“武夷随身游”移动信息服务系统,提供电子旅游地图、旅游电子商务、风景区和旅游设施展示等信息服务功能。

面向智能制造的信息技术服务。加速制造业数字化技术解决方案的开发和推广,促进数字技术与传统工业的协同应用和发展推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的技术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积极运用工业大数据、工业云计算等,发展网络协同设计与制造、关键工序智能化、智能检测、全产业链追溯等信息技术服务。

面向智慧农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面向农业、林业生产经营、推广销售、技术开发、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动植物疫病防控等领域,推进涉农涉林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提供数据采集、整合和开发利用。构建特色电子商务平台,培育具有全国知名度的茶、肉、禽、乳制品、酿酒、果蔬、粮食等知名品牌,精准分析客户群体和销售渠道,打造“武夷”区域品牌。

面向智慧物流的信息技术服务。面向物流信息共享互通需求,提供交通货运、物流供需等信息的在线跟踪。面向武夷新区综合商贸物流园区等区域性现代物流园区和现代物流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需求,提供物流追踪与物资管理系统、智能调度与高效储运系统、冷链物流系统等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促进智慧物流平台与电子商务平台对接,提升物流配送能力,促进电子商务与物流服务协同发展。

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依托南平市“智慧健康”信息化服务平台,推进医疗健康终端产品应用,促进线下医疗卫生服务与线上健康信息服务的融合,推动在线医疗健康服务、社区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加快医疗行业数据汇聚共享应用,发展“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健康管理”等新模式和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医疗服务。

电子商务服务。依托政和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等载体,鼓励本地制造企业发展垂直电子商务,拓展销售渠道,探索构建产品质量保障追溯体系。推动电子商务服务与传统商贸服务的融合发展,鼓励传统生活服务企业依托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发展社区电子商务和O2O电子商务。积极推进线上线下结合、种养加工与销售结合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推进订制农业、订单农业及直销配送、农超对接等多种产销衔接模式发展,让更多特色农产品走出南平。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推动海关、综合保税区、检验检疫、港口、物流快递服务等主要贸易单证的电子化。

(二)积极发展数字信息产业新业态

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信息整合与资源配置作用,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业态,加快发展分享经济、社区经济及相关新兴服务业务,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

1. 大力发展分享经济

发展生产能力分享服务。推动生产制造企业内部研发、生产、检测、交易等环节及技术、资金、人才、场地厂房等要素资源的共享开放,提高生产制造、检测试验、维修维护、工业设计等资源的利用率,助推制造企业服务化发展,推动企业间业务协作、外协外包、众包生产、按时计费、柔性定制等生产能力分享业务发展。

发展生活服务分享服务。加强与金融、保险、物业、旅游、租车、家政、餐饮等领域国内外骨干分享经济企业、知名分享经济平台的战略合作,推动餐饮、住宿、家政服务、美容美体、社区配送、技术技能、二手物品等闲置资源分享,提高家庭、个人资源利用效率,创新就业兼职渠道;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分享单车、分享停车位等分享服务,着力打造绿色分享示范城市。

发展教育资源分享服务。引进知名高等教育分享平台,整合国内外高等院校、企业专家、知名教育机构等教育资源,重点依托本地及周边地区高校教育资源,开展科研仪器、教室资源、活动中心等公共基础设施分享服务;支持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建立集在线培训、职业教育、知识分享、就业辅导于一体的教育共享平台,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模式实现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

发展休闲度假资源分享服务。面向本地及国内外百姓休闲度假需求,对住房、房车、导游、休闲旅游用具等资源进行整合并分享,进一步提升休闲旅游服务质量。

2. 积极发展社区经济

发展数字化社区家居生活服务。打造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和社区综合服务信息网络,推进社区便民商店、早点铺、家电维修部、服装加工部、干洗店、理发室、钟点工介绍所等服务设施与数字家庭平台的信息对接,培育“互联网+”社区服务业务O2O新模式,实现社区居民“吃、住、行、游、购、娱、健”等生活要素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和协同化,激活互联网服务市场。

发展数字化社区教育文化服务。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学校、图书阅览室、运动健身场所等服务设施与数字家庭平台的信息对接,方便社区居民预约和享受文化教育、咨询培训、体育健身等服务。

发展数字化社区医疗健康服务。推进无线智能电子血压计、无线智能血糖仪等医疗健康终端设备的部署和应用,通过家庭终端、社区医院终端归集到数字家庭平台,为健康服务机构做出健康建议或指导意见提供数据支撑。推动居民健康信息库建设,提供疾病预防、医疗诊断、病人护理、健康咨询、卫生宣传和防疫等服务,适时提供家庭医生全程服务。推进养老机构、社区和医疗护理机构协同信息服务,推广远程健康监测等平台和系统。

(三)提升发展优势电子信息制造业

重点围绕数据电缆、电池生产等传统优势制造领域,引进和实施一批补链、扩链、强链项目,增强光机电一体化器件、智能终端零组件配套两大领域的产业集聚发展能力,努力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推动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向链条化、高端化迈进。

1. 发展光机电一体化器件

数据电缆、电线及光纤。重点依托太阳电缆、三红电缆等企业,大力发展文字、声音、图像通讯及其他弱电传输电线电缆和光导纤维的生产制造。加大光纤光缆连接器、光纤光缆密头等核心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力度,扩大射频电缆、通信网络电缆、单模光纤、多模光纤、特种光纤及光缆的产量规模,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推进太阳电缆城建设,做强南平电线电缆产品品牌。

电池及配套组件。完善正负极材料、生产设备、电芯、模组和下游应用产品的产业链配套,支持南孚电池、华孚电器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产能,巩固南平碱性电池国内领先地位。发展新型消费类、动力类、储能类锂离子电池等产品,形成产业新的增长点。推进武夷新区电池研发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兴华动力科技充电设备、大容量聚合物锂离子动力电池、光泉科技(南平)高能环保纳米硅蓄电池研发生产基地项目,以及南平工业园区、荣华山产业组团等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制造项目。

LED照明。推进延平区、武夷新区、武夷山等地LED等节能照明光源项目,延伸完善LED照明产业链配套。发展LED照明衬底材料、外延芯片的生产制备和封装,重点推进LED在背光源显示、植物照明、智能照明、可见光通信和汽车等领域的应用。

电力电子器件。打造武夷新区光电制造专业园,重点依托顺昌虹润公司、沃瑞仪表、闽航电子、创四方电子、松溪广通电控、源光电装等企业,发展高效能功率电容器、特种功率电阻器、电涌保护器、电子镇流器、连接器、继电器、滤波器等电力电子器件。开发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精密仪器仪表、精密电控装置等高新技术产品。

2. 发展智能终端配套零组件

精密加工制造。重点依托福建南平铝业、金山精密科技等企业,发展智能终端产品机壳、支架、卡槽、结构件的金属材料精密加工、模具制造、代工和结构化方案设计。引入自营品牌(OBM)和提供制造、采购、部分设计以及物流等系列化电子制造服务(EMS)的制造厂商和印刷电路板生产线,大力发展3D打印等先进加工制造技术,打造差异化智能终端整机加工配套链。

新型元器件。发展大尺寸铜网电容式触摸屏和电视防眩光显示屏,提高市场产品占有率。针对新一代智能终端产品发展需求,发展新型片式化、小型化、集成化、柔性可拉伸元器件,发展柔性电池、快速充电、电源管理等技术和装置,加快轻型超级电容电池、锂硫电池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引入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发展基于MEMS(微型机电系统)技术的低功耗、智能传感器件生产制造。以欧浦登(顺昌)光学公司为核心,打造顺昌郑坊光电制造专业园。

周边配套零组件。引入手机摄像头及模组、电声器件、电源系统、结构功能配件和外部设备的生产制造企业,发展与无人机、智能可穿戴、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智能硬件产品相配套的零组件产品。

3. 发展物联网关键产品

积极发挥传感器领域制造和应用基础,加强与福州、厦门等周边地区企业的合作,掌握窄带物联网(NB-IoT)技术,突破信息处理、融合、传输、能效管理等核心技术,实现物联网产品的高性能、高可靠、长寿命和低成本、低功耗、微型化,加快数据采集、数据识别、智能传感、多网融合、数据挖掘等新一代传感器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面向交通停车服务、食品链条跟踪等典型应用场景的物联网系统解决方案。运用物联网技术,加快对仪器仪表等传统产品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智能仪器仪表,进而开发一批典型行业领域测控系统解决方案。

四、重大工程

(一)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提升互联网接入能力。继续加快宽带网络建设和宽带普及提速降费实施,全面建成光网城市。到2020年,城市光纤到户覆盖率达到95%,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7%,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1000M和50M。统筹4G\5G、WLAN移动宽带网络协调发展,4G网络人口覆盖率达到100%,A级以上景区实现WIFI全覆盖。

推动下一代互联网部署应用。加快各电信运营企业窄带物联网NB-IoT网络建设。加快面向虚拟现实等未来互联网创新应用的网络技术研发和战略布局。到2020年,基本建成高速便捷、智能融合、安全可靠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和各类公共信息基础平台,持续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到2020年,全面完成全市广播电视网络双向化和设备数字化改造,实现百兆比特的带宽入户能力,以及数字电视内容、业务、网络、终端的可控可管。完成全市广播电视高山发射台基础设施建设和高山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建设任务,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8.6%、98.7%。推广应用低成本、低能耗、适合于三网融合的新型宽带接入系统,以及智慧家庭网关与终端设备、安全设备等。推广基于NGB开放业务平台和开放接口的融合业务应用系统,推动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视频等新业务新模式发展。

统筹推进数据中心建设。综合考虑能源、地理、运维成本等基础条件,推进对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现有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的优化利用,加速整合规模小、效率低、能耗高的分散数据中心。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参与我市互联网数据中心、政务数据中心建设。推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信息基础设施向云端迁移,提高数据信息使用的集约化水平。

(二)产业载体打造工程

建设武夷新区信息产业园。支持武夷弘桥智谷·软件园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软件研发、数字内容制作、信息技术服务等重点产业功能区建设。打造园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入园企业提供研究、开发、移植、测试、培训、认证于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建设园区政务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法律支持、会计事务、专利申办、资金筹措等一站式服务。健全园区市场服务体系,为入园企业提供产品展示、市场推介、成果转化、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等,形成软件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

建设南平市物联网产业园。聚焦智慧社区、智慧健康养老、“新农云”农业物联网云平台三大业务方向,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南平市物联网企业联合开展物联网产业产品研发和应用示范。加强校企合作,成立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引进省内外知名物联网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一批本地创新型信息科技企业,打造物联网产业聚集地。

推进政和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发展。进一步优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电商孵化、物流配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能力,为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创业者、电子商务用户提供商务办公、产品展示、仓储物流、人才培训、技术服务、创业融资等系统化服务,打造形成若干与南平市重点行业相结合的垂直电商品牌。

(三)龙头企业促进工程

引进国内外领先的龙头企业。深入研究国内外数字信息产业格局,跟踪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动态,瞄准全球和国内数字信息产业及电子信息制造、软件、互联网等领域的百强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大项目带小项目、主体项目带配套项目、上游项目带下游项目的良好发展局面。对成功落地项目,总结有效措施经验加以推广。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对数字信息行业领军性企业设立专项基金,加快大项目建设速度,鼓励企业扩产增效,安排专人负责协助企业办理税收扶持、减免、保税物流中心配套等手续,确保企业享受到最方便最快捷的优惠。将年增加值增速超过20%的企业列为重点支持企业给予重点扶持。

鼓励龙头企业加强研发创新。做好协调服务和指导工作,切实落实鼓励企业创新投入的政策。对研发投入高的龙头企业,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补助。鼓励龙头企业与国内外重点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技术合作联盟,开展联合技术研发,共建研发平台。围绕龙头企业打造生态体系。以延伸拓展产业链条为目标,发挥龙头企业的核心引领作用,加强配套产业、配套企业吸引与培育,形成业务间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发展格局,引导和推动龙头企业瞄准产业链高端环节进行战略并购,实现企业发展能力的提升。

(四)创新能力培育工程

建立协同创新研发体系。把握南平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契机,依托大型企业、知名高校院所、国内外知名专家、国家级及省级重点企业实验室、行业研究机构等跨界主体,申请建设省级和国家级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为中小微企业、创业团体和个人提供跨学科、跨区域的技术研发服务,初步形成具有区域辐射力的数字信息产业技术研发体系。组织和支持本地数字信息企业加入虚拟现实产业联盟、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中国云服务联盟等数字信息产业领域知名行业组织,加强与行业组织及成员的交流合作,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力。争取建立或吸引落户数字信息产业领域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5家。

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营造具有人才、技术、资本和市场吸引力的数字信息产业创新创业环境,促进双创活动的快速增长,确保众智、众力、众能、众资发挥最大潜能。鼓励数字信息产业相关创客空间、双创中心、电商谷等具有不同功能定位的市场化运作的双创空间。通过开放数据、开放市场、资金扶持、基金跟进、开源协作等方式,吸引投资者、创业者和应用商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一批大学生大数据初创企业和数字信息产业相关科技型种子企业。鼓励异地孵化器建设,探索异地孵化、本地加速落地的产业资源集聚新模式。

(五)数字政府增效工程

建设智慧政务公共平台。建设南平政务云计算中心,整合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和政务服务资源,打造统一服务入口,推进“一号一窗一网”建设,推广“闽政通”APP应用,提供全天候、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建设市政府门户网站平台,加快推进市直部门及各县(市、区)政府门户网站集约化工作。面向企业和公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远程公共服务,实现全市政府行政审批等服务事项“一站式”网上办理与“全流程”效能监督。

推动政府数据资源共享。建设政务大数据中心,重点围绕数据共享与利用服务需求,在政府管理、公共服务领域,加强资源数据的采集、规范、整理、挖掘和运用,促进全市政府与公共资源的数据化。建设政府数据共享平台,推进政府与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进一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深化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以南平云计算、大数据中心为依托,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及管理深度融合,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实现对城市全地域覆盖、全时空监控、全过程综合管理。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综合管理信息化,构建畅通高效的智慧交通体系。加大信息技术在民生服务和保障领域的应用力度,推动智慧延平等项目建设,重点开展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教育、网上办事等民生应用工程建设。

(六)数字民生升级工程

推进医疗健康数字化应用。以武夷新区综合医院为试点,加快智慧医疗云平台应用推广,实施居民健康“一卡通”,逐步推动全市人口、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等数据库建设和融合,实现全市城乡各级各类卫生医疗机构的医疗、医药等数据共享。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应用系统建设,提供就诊咨询、挂号预约、远程医疗、自助监护等全流程服务,逐步探索开展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服务。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形成“医院+网络平台+药店+家庭”的服务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医疗健康服务的无缝对接。

推进教育数字化应用。构建全市互联网教育平台,引入国内外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和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推进本地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支持网络教育等服务发展,创新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推动教育管理、教学和科研的数字化开发与应用,引入和推广应用在线课堂教学、智慧校园、标准化考试系统等,提供个性化网络教育服务。支持专业培训机构、互联网培训机构利用先进数字化手段,面向不同人群提供内容丰富的培训服务。

推进文创数字化应用。建设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整合图书、文博、非遗、文艺等文化资源,重点推进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武夷新区文化艺术馆、图书馆、美术馆、影剧院、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场所的数字化建设,实现文化信息内容进社区、学校和乡村,构建集开放共享的普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数字文化资源共享能力与传播服务效率。鼓励优质文创企业开发适应市民需求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展线上购物与线下体验,进一步增强数字文化服务的针对性、便捷性、时效性。

推进便捷交通数字化应用。建立交通大数据集成与应用服务平台,推动综合交通服务和管理系统、交通应急指挥系统、出租车与公交车智能服务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等智慧交通应用系统集成应用,推进跨部门、跨区域涉及交通服务数据融合,加快整合实时路况和公交、铁路、航班、港口、停车场等信息,提供一体化出行信息服务。鼓励企业基于大数据分析开展出行信息服务、交通诱导等增值服务,实现交通路线实时查询、停车场信息查询、出行线路规划、路况查询等服务,提高出行效率,节约出行成本。

推进社会保障服务数字化应用。充分发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卡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领域的缴费、参保凭证、待遇享受等多方面功能,以及电子凭证、信息记录、自助查询、待遇领取等功能,建立面向社会开放的社保卡服务平台,依托社保卡、个人身份证平台,开展实名身份核验,为参保群众提供全国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等便捷的社会保险服务,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支持政府其他部门及社会机构通过社保卡向城镇居民提供服务。依托企业、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等主体,整合城市信息数据库,建立全市培训就业创业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劳动力职业培训、职业鉴定和就业管理等服务。

(七)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建立数字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加强互联网管理,全面推行网络实名制,加强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安全意识。建立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机制,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网络安全信息数据的动态采集和有效存储,构建一体化的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围绕国家安全、城市运行、企业经营、市民生活等层面的信息安全保障需求,形成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目录体系,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确保关键基础设施和重点领域信息安全。

提升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电子政务安全云平台,重点保障党政机关重要信息系统、基础信息网络、能源、交通、金融、社保、广电等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应用系统的信息安全防护。建设公共场所WiFi无线上网安全管理系统和互联网站安全检测系统,完善公安信息网安全技术体系,建立视频监控安全技术体系,建设电信诈骗智能分析拦截系统,强化网络基础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由市委市政府牵头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数字信息产业发展协同推进机制,加强重大问题协调力度,统筹全市数字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应用。建立数字信息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担任委员,结合规划实施需要,持续开展相关研究,为数字信息产业发展与应用及相关项目工程实施提供决策支持。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制定科学具体的评估方案和评估指标体系,将数字信息产业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内容,按照规划任务细化分解要求,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考核,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并及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数字信息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全程监督和考评机制,确保项目建设的质量、效益和安全。研究制定数字信息产业指标体系,开展数字信息产业相关统计和监测工作、数字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评价工作。建立数字信息产业信息发布平台,加强形势分析,及时发布数字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及时发布相关扶持政策、资金申请和项目申请情况,及时更新数字信息产业规划执行情况和相关产业发展信息,提升对数字信息产业的服务和监管水平。

(二)提升营商环境

颁布数字信息产业分类分级治理目录,建立推进数字信息产业分类分级治理模式,使监管模式从事前监管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由被动监管向主动监管转变,由管用户向管平台转变,由管数量向管质量转变。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市场负面清单相结合的市场监管方式,构建促进创新发展、避免“拦住”“管死”的管理制度。制定和修订数字信息产业融合交叉领域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定和完善数字信息产业政策,创新政策制订流程和评价模式。以竞争政策、产业政策、创新政策、绿色政策、开放政策为主要内容,创新政策制订流程和评价模式,制定和完善数字信息产业政策。推进全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和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建立完善信用信息的采集、整合共享和应用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全市的自然人和法人信用信息数据库。进一步改善交通条件,在福州市做好飞机—高铁接驳接待工作,彰显招商引资诚意与决心。

(三)优化财税政策

制定并逐年更新数字信息产业扶持项目目录,积极申报争取省级和国家专项政策资金支持,设立市级数字信息产业发展基金,每年确定重大类、创新类产业化项目并予以支持。设立数字信息产业创新基金,引导各类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基金优先投入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初创期科技型企业、重点扶持的数字信息产业,加速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步伐。分阶段支付项目资金,持续跟踪评估项目成效,邀请第三方评估项目效益。发挥数字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的引导和投资杠杆作用,形成资金的多级放大效应,综合运用股权投资、贷款贴息、事前审核事后补助等方式,建立无偿与有偿并行、事前与事后结合,覆盖创新链、产业链的多元化政府资金投入机制。制定数字信息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应用和推广目录,对目录中的创新成果,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创新适应数字信息产业及其细分领域特点的税收政策,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税收制度。降低南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吸引数字信息产业相关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南平并享受优惠政策。对入驻的企业根据不同情况给予有吸引力的优惠的财政资金支持政策。对符合标准的企业自主研发、成果转化、申请发明专利等行为进行分级奖励。

(四)集聚智力资源

瞄准数字信息产业特点和人才需求特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充分利用国家和福建省人才政策,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和分配制度、产权制度,打造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层次平台,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设立“朱子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引进和培育一批产业领军人才、跨界复合型人才,带领形成梯次合理的数字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实施高水平人才引进计划,根据人才类别和水平确立人才资助标准,按照国际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和地方高级人才对引进人才实施分类分层资助, 将应届本科毕业生纳入住房补贴范围。对特别重大的人才项目,采取一人一议、一事一议,量身订制扶持政策。引导武夷学院、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闽北职业技术学院、南平技师学院、武夷山职业学院等本地高等院校,对接省内外知名高校,调整专业设置,创新专业设置,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辅导,加快培育数字信息领域专业研发人才、应用人才和营运人才。积极促进科研人才在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间双向有序流动。推动政、校、企合作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平台),为创新型人才发展提供空间。实施南平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在数字信息产业科技创新、经营管理等领域,每年遴选培养若干名急需紧缺的中青年骨干人才给予资助。实施青年(大学生)创业新星计划,每年将选拔和培育若干名创新能力强、创业项目优、发展潜力大的青年(大学生)人才,给予资助,并免费提供工作场所、人才公寓、生活津贴等支持,支持其在数字信息产业领域的创新。整合各相关部门的资源,每年遴选5个左右重点人才(团队)项目进行综合资助。设立“朱子人才伯乐奖”,对企事业单位、人才中介组织等引才主体和培养培训单位,根据所做贡献情况,给予奖励资金。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驻,但求长效”的理念,发挥生态比较优势,吸引退休专家学者、企业高管、资深专业人员等来南平疗养、休假,与南平市建立松耦合、长期性合作关系;根据候鸟型人才的发展需求,打造“季节性”创新创业基地,搭建定制化的服务和事业平台,采取专家聘请、项目合作、项目聘请、项目引进、项目培训及项目评估等方式,积极引导候鸟型人才为本地数字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建立中国(南平)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推动海外人才智力成果在延实现产业化、市场化。完善人才对口帮扶和人才资源共享机制,积极推进南平市与省内福厦泉及国内北上广深等数字信息产业发达地区的人才交流,支持南平市人才到国家部委、省级部门、国资企业及所属机构、高校院所挂职,学习先进经验,增强专业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家部委、省级部门、央企及所属单位人员到南平市挂职,发挥专业优势、资源优势和引领作用。从多角度打造形成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市主要领导牵头的政策落实机制,做好政策兑现落实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各类媒介宣传南平市人才政策,提高政策影响力。在海关设立人才服务专窗,提供实验设备和原材料进出口便捷清关,办理科研教学等自用物品免税进境手续。设立南平人才绿卡,持卡人及其直系近亲属在市内办理行政审批可走绿色通道,在武夷山机场、福州机场及南平区域火车站可享受贵宾服务,在市内医院看病可优先就医,在市内旅游景区可享受优惠等。加大对人才工作品牌和优秀人才事迹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全社会爱才尊才重才的良好氛围。

(五)拓展合作空间

建立部省市协作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和福建省在政策、资金、项目、应用示范推广等方面的支持和倾斜,统筹解决我市数字信息产业发展和产业园建设面临的问题。加强与省内先进地区在数字信息产业领域的合作交流,重点加强与厦门、福州等地的产业对接、产业衔接,开展多渠道多层次交流合作,不断创新合作机制与方式,积极承接创新外溢和产业转移。加强本地企业与国内外数字信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关融合创新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等的信息沟通和业务合作,在软硬件研发、内容植入、宣传营销等方面建立共赢商业合作模式,构建跨行业、跨区域整合资源的创新合作组织,提高南平市在数字信息产业中话语权。成立南平市数字信息产业发展联盟,充分发挥联盟在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信息发布、行业自律、政策研究、咨询评估、标准制订、企业维权等方面的作用。鼓励本地企业、联盟积极参与国家级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提升综合发展实力和市场拓展能力。打造区域产业品牌,整合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等平台资源,探索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信息产业峰会、论坛、行业展会,与国内外数字信息产业相关企业、院校院所、行业协会组织、城市政府部门等在数字信息产业政策研究、产业培育、科研技术等方面加强合作交流,扩大行业影响力。

 

 

?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2017年11月27日印发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条: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平市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
下一条: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2018年度市重点项目名单的通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图片新闻 | 领导信箱 | 留言反馈 | 投诉举报 | 建言献策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bet365取款 闽ICP备08105964号
地址:南平市人民路196号 邮编:353000 电话:0599-8858729
网址:http://www.www.lymhs.com 邮箱:npsgs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