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南平市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网站!http://www.www.lymhs.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位置:bet365取款 >> 政策法规 >> 地方政策 >> 浏览文章
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绿色产业发展行动纲要(2017—2025)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11日  点击:次  信息来源:南平市人民政府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武夷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大中专院校:

《南平市绿色产业发展行动纲要(2017—2025)》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南平市人民政府

2017年11月29日

 

 

南平市绿色产业发展行动纲要

(2017—2025年)

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

南平市人民政府

2017年11月

前  言

 

南平市生态优美、资源丰富,发展绿色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早在2002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到南平调研时明确要求“发挥比较优势,走出山区特色的发展路子,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十五年来,南平历届市委、市政府牢记习总书记当年的嘱托,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福建农业大市和老工业基地,赶转并重压力增大;作为福建生态屏障,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产业发展面临更高的要求。2016年以来,南平市委、市政府明确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支撑点放在产业上,选准与生态资源、人文历史相得益彰的现代绿色农业、旅游、健康养生、生物、数字信息、先进制造、文化创意等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打造南平绿色产业升级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部署,进一步提升我市绿色发展水平,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南平,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及《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制订本行动纲要。本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绿色生态为基础,以促进产业优质化、绿色化、品牌化转型发展为核心,以改善民生和保护生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优势、选准产业、延伸链条、补齐短板、强化保障,全力提升创新力和竞争力,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南平市建成“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生态为本。绿色生态是南平的最大优势。坚持绿色发展方向不动摇,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调并重,因地制宜构建适宜绿色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积极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创新引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把创新放在绿色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大力拓宽绿色发展空间。

统筹优化。优化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坚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到结构优化上,科学推进产业区域布局和结构优化布局,大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把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融合发展。融合是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全力推动区域产业融合,积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加快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业态融合,努力构建差异化协调共生、融合发展的绿色产业格局,加快推动绿色产业在融合中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以现代绿色农业、旅游、健康养生、生物、数字信息、先进制造、文化创意等七大产业为重点,初步构建起高技术化、高附加值化、低碳化的绿色产业体系,生态产品市场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经济绿色化程度明显提高,建成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域、绿色产业的新兴基地、幸福宜居的美好家园。

到2025年,绿色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集聚效应显现,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产业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绿色产业链进一步延伸,绿色品牌全国知名,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幸福、生态优美的有机统一,努力把南平打造成全国绿色发展的典范。

 

二、重点产业及主要任务

 

立足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先发展现代绿色农业、旅游业,重点提升先进制造业,积极推动健康养生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培育生物产业、数字信息产业,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将南平建设成为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

(一)现代绿色农业

1.优化农业生产力空间布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划,优化发展区推动绿色发展,适度发展区坚持友好发展,保护发展区强化循环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布局调整,坚守“福建粮仓”底线,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动“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循环农业,调优绿色种植业,提升健康养殖业,做优特色水产业。加快推进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引领推动农业科技园、农民创业园、创业示范基地等农业园区建设。

2.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用产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绿色化、品牌化、信息化现代绿色农业转型。积极推行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方式,提升设施化种养、智能化管理、物联网控制水平,促进种养业集约化、规模化、优质化发展,持续强化土壤治理和土壤修复。优化茶叶、果蔬、食用菌、中药材、畜牧、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支持特色农产品企业高站位谋划、高标准运营、高质量生产。

3.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着重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养生农业。推进农林渔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组织模式,加快推进建设家庭农场、休闲农庄、农家乐、水乡渔村等休闲观光农业示范项目,打造田园综合体,积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庄园。

(二)旅游产业

1.推进旅游全域化发展。遵循南平北山南水的自然肌理,打造南北走向的闽源文化旅游产业带和东西走向的山水民俗旅游产业带,形成“北山南水”共振效应。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构筑“一核心、两轴带、金三角、六组团、四圈层”的开放型旅游产业空间布局。重点推进旅游引擎项目建设,打造旅游综合体,带动全域旅游统筹发展。

2.优化生态旅游产品体系。科学有序推进健康养生、文化创意、游学教育、特色小镇、优美乡村、体育赛事、休闲度假、工业体验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旅游产品创新开发,重点打造自然生态、武夷茶文化、武夷科考、文化村镇、养生度假、户外运动、特色美食、多彩乡村、夜间旅游、节会展会、体育赛事等系列旅游产品,满足旅游市场多样化需求。

3.推动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等级旅游集散中心体系,建设南平旅游产业大数据平台。壮大提升旅游投资集团,对接国际化服务管理体系,创新个性化旅游服务,提高旅游企业国际化、企业化、市场化水平。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试点建设, 实现更优质、更高效的发展。

(三)健康养生产业

1.优化健康养生产业布局。以武夷山为区域核心,以一区一市一县即建阳区、邵武市、浦城县为依托,构建“1+3”健康养生产业核心带。积极引进和培育健康养生品牌企业,扶持一大批中小微企业有序配套发展,大力拓展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健康服务产业集群。

2.培育健康养生特色产品。围绕“医、食、住、行、康、乐、养”七大要素,全面培育壮大健康养生新产业。加快特色农产品、中药材技术研发,开发药食同源特色养生餐饮产品。开展茶、竹等提取天然物生产保健品、化妆品、药膳等高品质产品研发,开展中医特色理疗、针灸推拿、情志养生等服务项目。推进养生服务与美容、抗衰老等新市场需求的产品开发。

3.创新健康养生服务模式。加强中医药养生新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推行中医“治未病”服务模式,鼓励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开展融医疗、康复、预防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进一步完善中医养生医疗服务网络,积极探索建设南平健康养生大数据管理新模式。

(四)生物产业

1.重点发展四大生物领域。集中力量推动生物制造、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和生物能源产业优先发展,实现重点突破。培育生物服务新业态,构建专业化服务平台,逐步建立南平现代生物技术产业体系。加大生物创新资源引进力度,实现生产原料和中间体为主向生产高附加值的终高端产品转变。

2.优化生物产业区域布局。统筹规划生物产业原料基地、加工基地和生物服务业的发展布局,建设以武夷新区为核心的生物产业集聚区。支持和引导生物产业研发机构、企业、服务机构等在核心区实现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建设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发酵制品、保健食品、香料香精、新型炭质吸附材料、生物能源等七个功能区,促进区域优势互补、产业联动与集聚发展。

3.加快构建生物产业集群。引导生物企业向优势地区、重点园区集聚发展,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推进关联产业发展,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和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构筑若干竞争优势突出又相互关联的生物产业集群,力争建成“海西生物硅谷”。

(五)数字信息产业

1.提升优势电子信息制造业。依托武夷新区信息产业园、南平市物联网产业园等重点园区,积极对接先进地区数字信息产业创新溢出和产业转移需求,重点围绕数据电缆生产等优势领域,提升发展光机电一体化器件、智能终端配套零组件、物联网关键产品等电子信息制造业。

2.加快培育发展特色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大力引进数字信息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和本地化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支持开发本地特色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重点培育面向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智慧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行业的特色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3.积极发展数字信息产业新业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技术服务创新,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分享经济,实现生产能力分享、生活服务分享、教育资源分享、休闲度假资源分享等。发展数字社区经济,打造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和社区综合服务信息网络。

(六)先进制造业

1.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瞄准绿色、生态、健康的发展方向,加快推动食品加工、竹木加工、新型轻纺、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等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以满足市场需求为方向,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为路径,实现从发展初级产品向发展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变。

2.重点发展壮大三大先进装备制造业。积极引导装备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壮大汽车及汽配产业、电力装备产业、农业及食品加工装备产业等三大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布局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装备、智能农机装备、食品加工装备及相关系统集成服务,推动装备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和绿色化。

3.积极培育若干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先进复合材料、新型竹功能材料、高端铝合金材料、白炭黑、含氟材料等新材料产业。积极培育发展应用电子、云大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相关设备等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培育新型磷酸铁锂电池材料、太阳能集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技术与装备,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七)文化创意产业

1.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产业。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加快发展娱乐演艺、文化会展、影视传媒产业,深度发展工艺美术产业。重点开发地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推动重点会展项目做大做强。着力构建传媒数字化生产平台。保护发掘传统演艺资源,培育现代演艺市场体系。

2.优化文化产业布局。以武夷新区和延平新城为中心,打造中国东南丝路文创名城,努力建成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区。组建南平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培育文化企业集群。积极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开放交流格局,增强南平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

3.着力打造文化精品。以武夷山双“世遗”品牌为依托,深入挖掘南平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结合生态优势资源,推动朱子文化与武夷山生态文化深度融合、丝绸之路文化与茶道文化深度融合。推进南平特色文化元素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尚元素相结合,着力推动南平特色文化产品研发创新。

 

三、重大行动

 

围绕七大重点产业,着力强化品牌提升、企业培育、产业融合,大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大力激活人才动能,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重点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平台升级提档,努力打造支撑重点产业发展的创新体系、人才体系、政策体系,多举措推动南平绿色产业发展壮大。

(一)优势品牌打造行动

1.加快推动优势品牌提升。大力推广武夷岩茶、武夷大米、延平百合、浦城桂花、建阳桔柚、建瓯锥栗、顺昌海鲜菇、政和白茶等优质特色产品。提升 “南孚电池” “圣农”“太阳电缆”“闽铝”等优势品牌影响力。提升武夷旅游形象,做强武夷旅游、文化、健康养生品牌,推动建设具有区域性和全国性影响力的品牌展示、交流和交易平台。

2.积极构建特色品牌体系。构建品牌发展长效机制,支持优势龙头企业、特色产品企业、专精特企业品牌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品牌群体。支持武夷山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光泽县建设“中国生态食品城”。支持创建“武夷岩茶全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中国茶叶产业集群品牌武夷品牌区” “全国建盏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全国历史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等。

3.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质量,加快培育一批检验检测、技术评价、质量认证等专业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相应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为企业开展技术和标准创新提供平台。推进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建设,塑造优质优价的绿色产业自主品牌形象。加快推进食品、竹、机电等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全面推行合法资质认定,强化体系运行管理。加大对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检验检测及认证。

(二)卓越企业培育行动

1.支持做强本地龙头企业。加大扶优扶强力度,加快培育一批关联度大、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和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支持现有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联合、参股和控股等方式,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实现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与相关研究机构联合,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持续加大绿色产业招商引资。瞄准国内和世界五百强企业,进一步加大招引力度,加快引进和实施一批“扩链”“补链”“强链”的关键项目,把链条做长、规模做大。依托龙头企业,推进与关联企业建立产业合作网络,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3.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加大“双创”支持力度,搭建小微企业与国内外优秀高校、科研院所和实验室等联系的公共平台,促进小微企业加速技术研发。建立“小微企业政策发布”、“一站式服务”、“项目供需”等信息支撑系统,构建功能全、成本低、效率高的创新创业服务支撑体系,助推小微企业做大做强。

(三)产业融合促进行动

1.积极推动区域产业融合发展。抓好产业功能区建设,大力推进七大绿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创新,做优全产业链基础。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提升产业价值链,完善供应链、延长产业链,突出抓好营销衔接和利益链接。支持七大绿色产业推进全产业链协同建设,重点打造一批产业关联紧密、功能互补、深度融合的产业集群。

2.着力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设区域性跨行业开放大数据平台,推进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大力促进旅游与农、林、牧、渔、中医药、体育、养生、养老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强健康养生产业与旅游、文化、生物产业的融合,挖掘健康养生产业的特色。

3.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和新兴业态融合发展。积极建设“互联网+农业”服务体系,强化农业信息化建设,争取创建国家农业大数据平台。全方位探索推动“互联网+”“时尚+”“文化+”等新兴业态与传统产业嫁接融合,加快智慧健康、文化创意、商业服务等新业态创新发展。

(四)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1.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动创新要素的融合集聚发展,着力构建产业、人才、技术、资本、创意共生共融的创新生态圈。推进南平市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邵武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武夷新区科技创意产业园,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闽北分院等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积极鼓励企业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创业示范基地,建设一批创业创新孵化器和创客天地。

2.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建设茶产业、竹产业、生物产业、良种资源共享平台等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特色中药材产业化关键技术等重大技术攻关与技术示范和推广应用。大力开展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生态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病虫害防控、土壤生态修复等领域科技创新、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应用。

3.加快建设新型产业创新平台。积极推动南平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在现代绿色农业、生物、数字信息、先进制造、文化创意等产业领域,加快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创业创新平台,引领未来产业绿色发展。进一步加强与省内沿海地区合作,积极探索建立“科技产业创新飞地”模式,带动行业整体技术创新水平提升。

(五)人才动能激活行动

1.积极探索人才引进新模式。积极探索柔性引智方式,促进人才、项目、基地的有机结合,采用聘请咨询、讲学、技术合作、兼职、短期聘用、承担项目与课题研究等灵活方式引智,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模式。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引才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加大对紧缺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力度。

2.加大力度培养高技能人才。依托武夷学院、福建林业职业学院、闽北职业技术学院、南平技师学院等院校开设地方特色专业,“订单式”培养高技能人才。支持建设一批以产业为纽带的行业性(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支持企业“大师工作室”、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建设,培养优秀高技能人才。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平台,拓宽科技特派员选派渠道,创新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

3.强化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市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持续优化人才居留落户、子女入学、住房、就医等生活服务保障。积极探索建立南平创新创业人才荣誉制度,持续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奖励和激励力度。加强民营企业经营者培训,探索建立一批由大专院校、行业组织、知名民企和网络媒体等共同参与的经营者素质提升培训基地。

(六)互联网+产业行动

1.加快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提升互联网接入能力,加快宽带网络建设,全面建成光网城市。加快新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推动新一代互联网部署应用,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优化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现有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先进、绿色、高效的数据中心和云计算平台,提高数据信息使用的集约化水平。

2.大力推动绿色产业信息化发展。重点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旅游、健康养生、生物、先进制造、文化创意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推动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智能制造、数字文创、智慧金融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大市政府预算内资金投入力度,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加快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

3.积极开展互联网+产业试点示范。加强统筹规划,打造“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鼓励“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养生”“互联网+文创”“互联网+养老”先行先试,动态、推进产业“互联网+”的区域化、链条化发展。

(七)产业平台升级行动

1.积极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积极推进南平市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推进各县(市、区)园区平台建设,打造专业园区,进行错位、互补发展。提升武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延平新城机电产业园、南平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园、邵武金塘循环经济园、浦城浦潭生物专业园等专业园区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建阳经济开发区等园区创建省级经济开发区。整合竹产业园区资源,促进竹产业集聚集约发展。依托武夷山新机场、延平新城港区,规划建设临空产业园区和临港物流园区,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和现代临港物流产业。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园区产业发展综合承载能力。

2.加快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加快建设建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邵武国家级农业科技园、武夷山国家农村产业整合发展示范园、省级农民创业园、省级农业科技园、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促进产业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园区流动,实现园区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园区、基地示范窗口、集聚平台、创业载体的作用,辐射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

3.着力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以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文化会展、文化传媒、娱乐演艺等5大文化产业为支撑,培育若干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明显的大型文化产业园区、一批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一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实施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以武夷新区和武夷山文化产业园建设为中心,推进建瓯省级影视基地、文化遗产观光园、红色文化开发基地、竹具工艺创意生活园、武夷山五夫朱子文化生态园、建阳建盏文化产业园、邵武和平古镇文化产业园、建瓯武夷根艺城等产业园区建设。

 

四、政策保障

 

(一)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三联、四看、五提升”工作机制,推进“放管服”五级一体的云平台建设,全面清理整合建立“权责清单”,整合政务服务资源,优化政务服务流程,解决政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坚守绿色生态底线,持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积极推动全面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建立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推进服务标准化、政策透明化、社会诚信化建设,加强品牌、专利技术、创新的保护力度,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条件,用公平公开、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吸引企业、集聚产业,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创业创新活力强的营商环境。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设立南平市绿色产业发展资金,以补助、贴息、奖励等方式,支持新建重大产业项目,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品牌、质量、标准建设,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市场拓展等。设立市级企业技改基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实施技改完工奖励。加大人才支持力度,探索建立重点企业人才券制度。支持科技创新,对各级企业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给予一定奖励。支持引进重点企业,实施 “一企一策”。

(三)支持拓宽投融资渠道

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绿色产业。设立政府投资基金,发起设立若干绿色产业子基金,加大对绿色产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各金融机构积极创新服务和创新产品,加大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商标权及专利权等金融新产品的支持力度,加大对绿色产业的信贷支持。积极培育和引进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以及私募基金,加大绿色产业项目投资。加大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力度,鼓励企业上市。

(四)健全用地保障机制

全力保障绿色产业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开辟绿色产业重大项目用地报批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批。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属于我省鼓励发展、列入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绿色产业重点项目,实行优惠地价政策。优先将存量土地用于绿色产业项目建设,优先予以办理供地手续。支持企业“腾笼换鸟”,鼓励企业建设或租用通用厂房。

(五)支持企业拓展市场

支持行业协会、企业共同参与建设营销联盟组织,开展产业链协作、营造共同市场空间、确定共同产品标准、共享技术成果和信息、共摊营销固定成本等。鼓励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展销会、订货会、博览会等。支持企业开展“互联网+”营销,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依托现有销售渠道搭建营销平台。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定相关购买政策,对绿色产品的采购实行倾斜和优先。

 

五、组织实施

 

(一)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持续深化改革,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南平市绿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绿色产业发展全局性工作,指导部门、县(市、区)开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明确责任单位和实施单位,建立“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套政策、一抓到底”绿色产业发展机制。各县(市、区)根据当地情况,确定区域绿色产业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建立绿色产业发展专家库,研究绿色产业的前瞻性、战略性问题,对绿色产业决策提供咨询评估。

(二)完善项目推进机制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完善“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增资扩产一批”项目滚动发展机制,把绿色产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具体化、项目化。围绕绿色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短板,谋划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可操作性的重大项目,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和关键性产业项目。扶持现有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推进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开展“百名局长帮扶百家重点企业”“千名干部服务千个重点项目”活动,实行点对点精准帮扶,及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尽早发挥经济社会效益。

(三)建立监测考评体系

组织开展七大绿色产业规划实施评估。建立健全反映绿色产业发展状况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为产业发展分析和决策提供依据。完善考评机制,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各级各有关单位的创业竞赛和绩效考评,以考评机制保障目标任务的落实。建立奖惩机制,强化规划实施考评结果的运用,将绿色产业实施情况纳入各级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作为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

(四)强化舆论宣传引导

加强领导干部新发展理念培训教育,提高领导干部推动绿色发展的认识和能力。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学习交流。加大社会宣传教育力度,让绿色发展理念广泛深入人心,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逐步建立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的绿色发展互动机制,组织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绿色发展,努力营造推进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 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2017年11月29日印发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条: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2018年第三产业发展工作意见的通知
下一条:南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图片新闻 | 领导信箱 | 留言反馈 | 投诉举报 | 建言献策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bet365取款 闽ICP备08105964号
地址:南平市人民路196号 邮编:353000 电话:0599-8858729
网址:http://www.www.lymhs.com 邮箱:npsgsl@163.com